搜索 解放军报

妙香山上战旗妍——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公开报道前后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郑学富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10-12 11:09:28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命令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

1950年9月15日,美军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后向三八线进攻。9月30日,经毛泽东决定,周恩来总理严正警告美国当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决定越过三八线继续扩大战争。10月3日凌晨,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就朝鲜战争问题再次郑重地表明中国政府的立场:如果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勿谓言之不预。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了,但并不是像某些影视剧表现的那样,披红戴花、敲锣打鼓,欢送子弟兵上前线,而是秘密入朝,严格保密,目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新华社等国内新闻媒体在志愿军入朝参战的报道上,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严格掌握时机和把握分寸。直到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后,新华社才以援引朝鲜新义州电台广播的形式,第一次公开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入朝作战的消息。在第二次战役中,毛泽东在亲笔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稿中首次公开使用了“我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从此,中国的新闻报道开始公开使用“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称谓。

新华社第一次公开称“中国人民志愿部队”

1950年10月1日,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美军悍然越过三八线,于10月19日占领平壤,并向中朝边界推进。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就在美军占领平壤的当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按预定计划,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当天,毛泽东向各大战区领导发电指出:“为了保卫中国支援朝鲜,志愿军决于本日出动,先在朝鲜北部尚未丧失的一部分地方站稳脚,寻机打些运动战,支持朝鲜人民继续奋斗。在目前几个月内,只做不说,不将此事在报纸上做任何公开的宣传,仅使党内高级领导干部知道此事。”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所著《抗美援朝战争史》载,10月20日,“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解方联名致电各军、炮兵司令部,要求各部确保行动秘密,争取战机。电报要求:各电台应注意守听以便随叫随应,但不要乱用电台,以减少目标暴露;严格行军时间,黄昏后出发,拂晓前宿营隐蔽完毕,进入宿营地后封锁消息;严格防空纪律,发现敌机,任何人不得暴露目标……”志愿军官兵昼伏夜出,避开主要道路,在高山密林中行军。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作战的第一枪,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次战役。当日,志愿军取得两水洞战斗胜利,首战告捷。彭德怀曾专门致电毛泽东,请他核示战报新闻,建议以朝鲜人民军总部公报的形式,报道这次胜利。毛泽东于10月27日回电:“暂时不宜发表作战新闻,待战役告一段落再发表为宜。”

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至11月5日,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中朝人民军队歼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1.5万余人,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企图,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11月5日凌晨2时,毛泽东致电彭德怀:“为了迷惑敌人的目的,目前还是不宜以联合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但在战报中应当有几句话提到此次作战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简称志愿部队,对外不称志愿军,对内则称志愿军)参加,并且打得很勇敢。战报起草后请发来看过,然后发表。”

11月6日,前方发来战报,毛泽东作了修改。11月7日,新华社播发了这条报道。报道说:“据新义州电台广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军总司令部顷发表公报称:共和国人民军最近在朝鲜西北部的作战中取得了重要胜利。在此次作战时期,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的组成,这个志愿部队在人民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之下,和人民军一道参加了作战。在中国人民志愿部队的参加之下,人民军在温井、云山一带击溃了李承晚匪军第二军团四个师及美军一部,迫使该方面美国侵略军及李承晚匪军逃至清川江以南……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士气极为旺盛,朝中战士团结无间,亲如兄弟。人民军指战员决心为继续前进并继续歼灭美国侵略军及李匪军而努力”。

这篇报道概述了第一次战役的经过,公布了中朝人民军队的战绩,展示了中朝军队的士气和决心,尤其是第一次对外公开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入朝参战的消息。这篇报道立即成为国际上的独家新闻,引起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响,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欢呼雀跃,备受鼓舞,而美国白宫和五角大楼却由此引起不小的震动,“联合国军”的其他各参战国也震惊不已,极为恐慌。

毛泽东在战报中首称“我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11月17日,毛泽东给中宣部副部长、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写信,对朝鲜战场新闻报道应坚持的方针作出明确指示:“一切有关朝鲜主力战场的新闻,都应将朝鲜人民军与中国人民志愿部队联在一起说,不应只提人民军而不提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如‘新华社15日讯’那样,这样的电讯发到前线和全国都没有好处。关于朝鲜消息,塔斯社的一些不关重要的电讯都不应转发,新华社应自己派人去采访发电,或在北京根据内部情报自己写电讯。”在信中还专门强调“报社应写社论鼓励志愿军。《参考消息》上,无根据地乱安题目,帮助美国人恐吓中国人,也应加以整顿”。毛泽东的指示很快得到落实,朝鲜战争做到了报道以自己的声音为主,从而掌握了舆论宣传的主动权。

毛泽东还亲笔为新华社撰写战报。新华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国内新闻选1949-1999》,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战报》题下辑录了4条战报,编者加注说明:“这4篇消息均为毛泽东主席为新华社亲笔撰写。”今天读起来,仍让人感到眼前犹有千军万马,气势恢宏。

1950年11月7日,志愿军打响了第二次战役,“仍采取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内线和外线相结合的方针”,诱敌深入,各个歼敌,将西线进攻之敌诱至温井、宁远一线以北地区消灭之,将东线之敌诱至长津湖地区消灭之。志愿军战士连续作战,勇猛冲锋,战至12月1日,美军伤亡惨重,仓皇溃逃。

12月1日,在第二次战役正进行期间,毛泽东亲笔为新华社撰写了战报:“朝鲜人民军与我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全体同志们,目睹敌人这种疯狂的侵略行动,个个义愤填胸,誓以最大决心,痛歼敌人。乃于十一月二十五日起举行反攻。经数日激战,已将敌人的攻势击溃。现西线朝鲜人民军与我中国人民志愿部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跨越高山大川,衔尾急进,追歼逃敌……”12月4日,毛泽东又撰写了一则战报,指出“英勇的朝鲜人民军和我国人民志愿军全线追击……东西两线敌军,恐慌万状,急于逃命”。我军“正向平壤方向攻进中”。毛泽东的这两则战报报道了前线最新战况,因为毛泽东对抗美援朝的每次战役的决策、部署、进程都直接掌控,所以战役全局、敌我态势了然于胸,在行文中也没有罗列枯燥的数字,而是带有生气和动感,气势磅礴。并在报道中第一次使用“我国人民志愿军”这一称谓。新闻播发后,震动中外,我志愿军的英勇善战令世人刮目相看。

12月6日,尾追敌人的志愿军第39军116师收复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临时首都平壤。在北京时刻关注朝鲜战场的毛泽东接获前方捷报后,非常高兴,亲笔为新华社撰写战报,报道说:“朝鲜人民军和我国人民志愿军本日解放平壤。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侵略军以及李承晚匪军残部,向平壤以南溃退,朝鲜人民军和我国人民志愿军的正规部队,于十二月六日下午二时进入平壤城。”战报短小精悍,仅有84个字,在第一时间报道了“中朝人民军队并肩作战,收复了已沦陷49天的平壤”这一重大喜讯,距事件发生只有几个小时。

毛泽东在总结二次战役的战报中首称“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12月24日,第二次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36000多人,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联合国军”退至三八线以南,由进攻转入防御。第二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略意义最为重大的一次胜利。这一胜利,大大超过了毛泽东在志愿军入朝时及第二次战役前的预想。所以毛泽东获知胜利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想到不久前柳亚子曾送来一词,于是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一首和词:“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词中提到的妙香山在朝鲜清川江边,是第二次战役的前线。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战报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朝鲜东北地区并肩作战中,用自己的铁拳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侵略军的精锐部队海军陆战第一师以及步兵第七师和步兵第三师……中朝人民的勇士们从长津湖地区打起,经过二十多天的积极围击、切击、追击,直打到东部沿海咸兴、兴南地区,像赶鸭子一样,把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了……从而配合西线的胜利,根本改变了朝鲜战局,使自己转入了全线的大反攻。”毛泽东的这条战报是对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况的总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军勇往直前、连续作战的英雄气概,将敌人丢盔弃甲、遗尸累累的狼狈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作者为文史学者、台儿庄战役研究会副会长)